【原標題】中德攜手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第十屆中德農業周側記
文/本報記者 朱筱 蔣文茜
眼下正是秋收秋種的季節,位于江蘇鹽城的江蘇農墾黃海農場里轟鳴聲不斷。農機手祖亞軍駕駛著一輛德國科樂收大型拖拉機,開足馬力在田間來回穿梭,搶抓農時開展播種作業。“這臺拖拉機在農場已經‘工作’近十年,但依然動力十足,它的作業效率是普通拖拉機的2到3倍,每畝油耗還低了近30%。”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中德兩國都是農業大國,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先進的農業技術。2015年,在雙方農業部門支持下,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以下簡稱“中德農業示范園”)在黃海農場揭牌。近十年來,中德雙方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攜手共建示范園,推進藥肥雙減、條田合并等示范項目50余個,探索適應當地環境的農業生產模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3.4萬人。中德農業示范園項目成為中德現代化農業交流合作的典范。
10月21日至23日,第十屆中德農業周在江蘇鹽城開幕。本屆農業周以“中德農業合作十年,共筑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圍繞農業生態合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內容,舉辦主旨報告、對話研討和實地考察等系列活動,組織專家、學者、商協會、企業家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研討交流。
同心同“德”打造標桿
十年前,中德兩國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其中提到為進一步深化兩國農業互利合作,雙方決定開展“中德農業現代化種植示范農場”項目。在兩國農業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德農業示范園成功落戶江蘇鹽城響水縣黃海農場。近十年來,雙方探索出適應當地環境的農業生產模式。
“當時,一批重量級的德國大型拖拉機、整地機、播種機首次亮相黃海農場,憑借其功率大、播種精準、節能高效等特點吸引了眾多目光。”據該示范園農機項目部負責人劉天星回憶,為了讓德國先進的技術裝備與鹽城當地的土壤、氣候相適應,中德專家在示范區內創新稻麥、稻油水旱輪作保護性耕作新技術,將傳統的水田整地改為旱整旱平,充分發揮德國大馬力農機的優勢。
“過去由于常年種植水稻、小麥這兩種作物,土壤趨向板結,營養成分流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德農業示范園中方副主任尤志中說,德國專家到來后,與中方人員共同探索旱作種植的新路徑,相繼試種玉米、大豆、油菜、西藍花等農作物。這些新作物不僅豐富農場種植結構,更有效改良土壤。
在農業價值鏈轉型升級方面,中德企業也進行了諸多嘗試。2019年,德國農機企業科樂收與黃海農場合作,探索智能農機及管理軟件在中國智慧農業中的應用。“與黃海農場的合作,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江淮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熟悉中國種植技術、土壤類型及農場情況,這對拓展市場至關重要。”科樂收公司區域市場經理西蒙說。
隨著合作深化,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科樂收、拜耳、巴斯夫等知名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或設立研發中心。“中國農業發展潛力很大,無論是在藥肥雙減,還是在條田合并方面。兩國農機農藝技術可以相互補充,未來合作空間巨大。”中德農業示范園德方負責人艾列克斯說。
與此同時,中國的農機企業在合作交流中持續增強自身發展活力。江蘇悅達智能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勇告訴記者,公司依托中德農業示范園搭建的合作平臺,學習先進技術,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去年在行業整體銷量下降17%的情況下,公司實現拖拉機銷售6074臺,同比增長31%。
聚焦農業綠色創新
中德農業周是中德兩國農業合作的品牌項目,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九屆。在此期間,兩國農業國際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科技、產業、人才得以“雙向奔赴”。
本屆農業周,來自兩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協會的負責人、專家學者等400余人參與,其中德國嘉賓占三成。活動中,更高水平的互動交流、更深層次的共創共進和更長期的合作愿景,讓中德雙方對深化兩國農業互利合作充滿期待。“當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危機以及糧食安全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農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德兩國致力于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國務秘書本德爾接受采訪時說。
搭建平臺和綠色創新是本屆中德農業周交流的“關鍵詞”。
“我們每年都參加中德農業周,大家利用這樣的平臺分享經驗,有助于拓展合作空間。”拜耳中國公共事務副總裁高勇分享了合作案例。2021年,拜耳與位于北京昌平的銀黃農場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引入技術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渠道,從種子選擇、植物保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保護支持農場的發展。兩年多的合作促使農場增收10%,運營成本降低20%,并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民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總效益提升達30%。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阜長期關注農業的綠色發展。他說:“德國在農業生產資料、植物營養與土壤健康管理以及農業機械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綠色農業最關鍵的是將生產資料投入、生產過程管理到智能農業裝備應用等環節綜合集成,解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并保障產量和品質。在這方面,德國和中國的合作已經取得很大成效,未來合作潛力也非常大。”
“中德農業的合作交流,不僅是為了解決緊急糧食需求問題,更為確保未來大家都能夠享受到更可持續的農業資源。共同面對和解決全球挑戰,需要我們攜起手來推廣可持續的農業做法,不僅讓中德兩國受益,更要為全球發展做出貢獻。”德國駐華大使傅融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
深耕合作新沃土
本屆農業周上,眾多參會者認為中德農業合作的成果不僅在于技術互補和利益互惠,還在于先進理念的交流與觀念的革新。
“德國專家的嚴謹態度貫穿于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中德農業示范園種植部部長金小啟回憶,當初德國專家初至農場,發現種子包衣不達標后,經過上百次試驗與設備更迭,直至包衣完全達標才“罷休”。此外,德國收割機的智能化測產也讓他印象深刻,“不僅能精確劃分地塊,還能在收割后自動生成產量圖表,將各地塊差異數據化呈現,實現對地塊的精細化管理”。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職業農民的培養。根據項目發展需要,中德農業示范園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及項目專業技術人員,對黃海農場及周邊省市農業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與實踐操練。
劉天星說,德國“雙元制”教育培訓要在高校和企業兩個地點學習,學做交替進行。他曾前往德國接受為期7個月的培訓,其中1個月在學校學習,6個月在農場實踐。“這樣的培訓模式可以讓我把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在實踐操練中。”
耕耘沃土,方可繪就豐收畫卷。不少與會者表示,面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等共同問題,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孤軍奮戰,大家必須成為伙伴,才能實現共同的價值追求。
本德爾說,過去幾十年來,中德農業合作保持頻繁緊密的交流,致力于提升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未來,希望雙邊合作拓展到多邊層面,并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相關方的重視和支持。
刊于《參考消息》2024年10月2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