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香欲色天天天综合和网_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_国语第一次处破女_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首農奶牛種業如何助力西部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4-09-18文章來源:江蘇農墾

一張北京種業的耀眼名片

首農食品集團的畜禽種業板塊不僅是集團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產業和高端業態,更是北京種業的一張耀眼名片。

經過70余年的發展和積淀,集團畜禽種業板塊在畜禽良種領域集聚了顯著的行業優勢和科技優勢,呈現出種質資源豐富、技術國內領先的特點。北京鴨、櫻桃谷鴨、京系列蛋雞、奶牛、中育種豬、北京黑豬等畜禽品種,具有顯著的行業影響力和產業帶動效應。建成了國內畜禽育種物種全、綜合科技能力強、創新成果輻射應用體系比較完善的畜禽種業綜合性產業集團,為北京打造“種業之都”、建設世界科技創新高地貢獻了積極力量。

如何讓這張耀眼名片發揮更大作用?從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展扶貧協作,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農食品集團的步伐從未停歇。

北京奶牛中心是我國建站早、育種規模大、科技實力強的奶牛良種繁育及供種基地。中心依托首農食品集團9萬頭高產奶牛良種資源群體,結合北美和歐洲優秀種質資源,建立了我國最大的優秀種公牛自主培育體系之一,每年培育優秀種公牛50頭以上,存欄種公牛近200頭,年銷售優質種公牛凍精近300萬劑,為推動我國牛群遺傳改良做出了巨大貢獻。

多年來,北京奶牛中心深入開展援藏工作,對口援助了拉薩牛奶公司、當雄牦牛凍精站和西藏農業綜合開發黃牛改良。從早期凍精、胚胎推廣到派遣援藏干部,再到承擔技術服務,累計投入資金4200多萬元,派出技術人員近1500人次,開展技術扶貧服務及培訓工作2750余次,扶持當地牧民19400多人次,黃牛改良250余萬頭,年產奶量頭均提高110公斤,頭均直接獲益提高860多元,累計收入增加9.3億元。長期以來,北京奶牛中心的援藏工作在北京市對口支援整體行動中獨具特色。近年來,北京奶牛中心又以援建種牛繁育基地等形式開展了支援寧夏工作。這張來自北京種業的耀眼名片飛入了西部地區農村百姓之家。

  一個砥礪深耕的產業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對于北京奶牛中心來說,支援西藏農牧業發展同樣是一項需要砥礪深耕的長期戰略。

多年來,北京奶牛中心深入牧區,摸清藏區農牧民養牛的制約因素和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長年連續派出多名援藏干部支援西藏的農牧業發展。優質凍精是推進品種改良工作的糧彈,是牛產業提檔升級的根基。但要做好西藏黃牛改良工作,調撥優質凍精還不夠,一撥又一撥奔赴藏區的專業技術人員更加至關重要。據統計,西藏黃牛改良每年使用“BDCC”品牌優質凍精約10 萬支,約占北京奶牛中心每年外調凍精業務的3%,但北京奶牛中心每年派出的技術服務力量卻占到奶牛繁育技術骨干的20-30%。

黃牛改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推廣,為保障推廣工作的開展,北京奶牛中心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與西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等簽訂黃牛改良技術服務協議,并結合奶牛育種特點,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一是從種源入手,制定長期改良方案;二是升級改良技術手段,用更方便準確的直腸把握法實施人工授精;三是改善奶牛營養條件,提高農牧民養殖奶牛的效果和收益。通過推廣工作的開展,北京奶牛中心將“養牛抓兩頭,前頭是喂,后頭是配”“有奶沒奶在于配,奶多奶少在于喂”等科學養殖規律潛移默化地嵌入到養殖戶的心中。

同時,北京奶牛中心還與寧夏肉牛發展集團深度合作,成立了寧夏種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自治區唯一的種牛繁育中心,主要培育優質種公牛,種子母牛,生產優質種公牛凍精(常規凍精及性控凍精)、種子母牛胚胎并開展牛繁殖育種相關技術推廣服務等。

項目自2023年投產運營以來,已累計生產凍精65.3萬劑,生產胚胎263枚,銷售凍精24.5萬劑。培育的肉用、乳用和乳肉兼用型優良品種,具有遺傳性能優異、血統純正,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難產率低、抗病能力強的特點,得到了當地農戶及政府的普遍認可。與鄉政府合作實施了個性化肉牛選種選配及同期發情等技術推廣工作,現已推廣93戶,個性化改良216頭,在曹洼鄉全年計劃為農戶個性化改良1500頭肉牛,提高改良效果,顯著增加了養殖收入。

  一套“對癥下藥”的服務體系

受生產方式等限制,西部地區飼養黃牛和牦牛的效益并不高,制約著農牧民增收。北京奶牛中心在西藏推廣凍精、胚胎的同時,強化科技服務,將黃牛改良技術推廣至自治區科研、推廣單位,擴大技術紅利的輻射面。林芝農牧學院積極引進技術培訓,拉薩、山南、日喀則市的各個縣陸續參與培訓,有效提升農牧民生產技術水平,形成了一條以科技服務提高藏區奶牛養殖收益的可行路徑。

在黃牛改良工作過程中,藏區各級農發辦負責組織協調項目實施,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下屬獸防站、黃改員按要求做好適繁母牛的摸底調查,做好接收凍精的液氮和輸配器械、耗材的準備,做好繁殖記錄、參改母牛登記等工作。北京奶牛中心負責選擇相應家系的種牛,準備優質良種公牛凍精,并及時將凍精發送到黃改部門。每年奶牛繁育的高峰期,還會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戶家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培訓。

除了優質凍精,技術、人才也是黃牛改良工作的關鍵。在每年凍精配種工作全面開始前,北京奶牛中心技術團隊會在各項目實施區組織集中培訓,培訓重點就是黃改的規范化操作,包括發情鑒定、凍精取用、器械消毒、輸精方法等,有條件情況下還會進行直腸把握法人工輸精實際操作培訓。集中培訓后,北京奶牛中心對主要黃改點進行現場巡回輔導,對肯學習、悟性高的黃改員進行重點培養,幫助其熟練掌握新技術,進而帶動、培訓其他黃改員。逐點突破,連點成線,再連線成面,全面提高黃改工作效率,實現新技術應用本地化。

在北京奶牛中心及當地政府、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黃改工作這個系統工程有序運轉起來。每頭牛凍精配種后,黃改員都會進行登記,年度黃改工作結束后,每個黃改點對年度配種數量以及冷凍精液使用情況進行統計上報。剩余的冷凍精液交由各獸防站統一回收保存,并按時添加液氮,保證凍精存儲在液氮面以下,確保質量不受損害,同一家系的種公牛凍精在同一地點最多使用兩年。為提高受孕率,黃改技術方案規定,在初次凍配后,可用認定公牛自然交配。認定種牛要選改良代數高、體型外貌好、有譜系登記的公牛,通過獸防站鑒定后打上耳標;用認定公牛自然交配要做好記錄,憑記錄領取農發項目的認定公牛自然交配補助。種牛在一地使用兩年后要進行輪換,后裔表現好、有譜系的本地原種公黃牛也可作為種牛。

飼養優質奶牛是由奶牛繁育、營養和防疫組成的綜合體系。為彌補當地技術在能力方面的較大差距,北京奶牛中心堅持在做好配種工作的同時,普及推廣合理飼喂技術。通過技術人員的培訓,讓當地養殖戶理解“改牛不貪大,喂牛就要喂好”的道理,明白喂養奶牛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北京奶牛中心把合理滿足奶牛營養需求納入黃改工作的范疇,運用項目制定的飼料預算參考定額,幫助農戶和村莊分析飼料供給能力及牛群規模的匹配度,注意總結符合當地牛群和季節特點的飼喂方法、日糧標準,引導養牛農戶養好牛、善待牛,使牛群保持正常的營養水平和繁育能力。

在寧夏推廣過程中,北京奶牛中心積極傳授科學養殖技術,在海原縣各鄉鎮陸續開展“肉牛科學飼養管理關鍵技術”培訓班3期,累計培訓養殖合作社、養殖戶120余人。重點從當前肉牛發展現狀形勢、肉牛繁殖、科學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等關鍵技術要點進行培訓,提高科學養殖水平,帶動提升養殖效益。

一支“授人以漁”的工作隊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多年來,北京奶牛中心堅持派遣育種、繁育和獸醫等方面的技術骨干進駐西藏推廣黃牛改良技術,同時著力培養當地技術人員。

2016年起,北京奶牛中心抽調核心技術人員組成黃牛改良技術志愿服務隊,每年多梯次赴西藏自治區養牛相對集中區的拉薩、日喀則和山南市開展難孕牛診治和直腸把握法人工授精技術的培訓與推廣工作;

2018年,應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農牧局以及高原病研究專家的邀請,北京奶牛中心協助制定了特定低氧抗高原環境下的荷斯坦牛選育選種路線;

2019年,北京奶牛中心良種場陳立文作為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赴西藏開展了為期三年的支援任務,在拉薩市當雄縣擔任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助力當雄縣牦牛繁育事業;

2019年,由北京奶牛中心專家和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志愿者組成的“2019黃牛改良技術服務西藏行”三個梯次志愿服務組圓滿完成任務;

2020年北京奶牛中心總經理麻柱帶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張勝利教授、王雅春教授等赴藏開展高原荷斯坦牛選育專項技術服務;

2021年-2024年,北京奶牛中心志愿服務隊按梯次持續赴西藏開展技術服務,保障項目實施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在支援寧夏過程中,北京奶牛中心派出8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加大對當地人員的招收和培訓。經過不斷努力,目前,良種推廣過程中的種公牛管理,肢蹄保健、凍精生產、人工配種、繁殖監測等關鍵技術崗位上都有當地人員,通過崗位培訓,一對一實訓,崗位評比,多期培訓班講訓等方式,成為專業崗位能手,培養了一批種牛養殖、推廣人才。

為進一步推廣肉牛養殖人工授精和獸醫診斷治療技術,針對當前急需的肉牛人工授精技術人才,北京奶牛中心依托其科研平臺國家奶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今年6月舉辦了“牛人工授精鄉村振興班”。培訓班上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操訓練,將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要領傳授給各地參訓學員。配合實際操作練習,讓一線技術人員學有所成,學成回到當地就可以開展人工授精技術工作,為打造優秀的畜牧人才隊伍賦能。

首農食品集團積極支援西部地區,發揮奶牛種源優勢,結合當地優良品種,通過不斷改良、推廣,推動當地農牧民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帶動農牧民增產增收,將助力產業振興落到了實處。未來,首農食品集團將持續發揮自身科研和技術優勢,為推進西部地區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農墾》2024年第9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