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泰州市功能性食品加工生產線。
圖為鹽城市海洋產業創業孵化中心。
圖為宿遷市果品加工生產線。
圖為無錫市稻米精深加工車間。
圖為淮安市招引現代食品產業項目。
圖為南京市休閑農業+教育研學活動。
去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求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作出全面部署。
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科教大省,當前,江蘇已邁入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躍升期”。全省各地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以農業全產業鏈為主線,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鄉村產業優化升級取得積極進展。
全產業鏈建設取得新突破。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落實落地,2023年省級財政支持建設18條市域全產業鏈,加快構建“4+13+N”農業全產業鏈體系。累計獲批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農業產業強鎮項目79個。培育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204個,其中超百億元7個。
農產品加工邁出新步伐。農產品加工業呈現規模發展、集聚發展態勢。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150家,今年1月至5月,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4900多億元,居全國前列。培育62家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上中下游企業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圈逐步形成。
休閑農業展現新面貌。“蘇韻鄉情”休閑農業品牌引領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創新推出“百優鄉產”“百味鄉食”系列推介活動,探索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打造8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86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超過1.4萬個,休閑農業綜合收入保持穩定增長。
主體培育顯現新成效。一手抓龍頭,一手抓創新。今年新增17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數115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952家。連續7年舉辦全省農村創業大賽,培育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37人,全省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51萬人。
新興產業取得新進展。農產品加工業加速轉型升級,稻米油、白炭黑、茶飲、特醫食品等產業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大米蛋白質粉、茶粉、飼料添加劑、青蒿素、藍莓和荷藕深加工產品等細分市場優勢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鮮明、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單品冠軍。
答好時代命題,江蘇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江蘇將聚焦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突出產業深度轉型,突出鏈式深度融合,突出區域聯動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支點,深入建設農業全產業鏈,統籌推進農業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
南京市:創新驅動 要素賦能 推動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
南京市堅持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不斷創新舉措,推進休閑農業全面提升。
創新“休閑農業+X”模式。通過創意、教育、康養、都市農園、體育等各種要素,為休閑農業發展賦能,累計培育市級主題創意農園96家、耕讀教育實踐基地59家、鄉村康養基地24家、都市農園建設單位16家、鄉村特色體育基地20家,持續推動休閑農業與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強化品牌與平臺建設。創設“科金興農服務日”服務對接品牌,累計組織專題活動45場,協調對接解決問題困難500余個;推出“萊斯鄉村”宣傳小程序,線上推送2100余款產品,開展定點地推190余場次、社群團購600余場次、直播帶貨320余場次,線下開設運營中心展示空間,助推農業多重功能向多重價值轉化。
實施“新村民種子計劃”。發起“萊斯鄉村共享小院+”項目,首批確定6個“萊斯鄉村共享小院+”特色村項目先行試點村,精選發布88棟共享小院,吸引120位市民成為“萊斯鄉村新村民種子”,簽約11家跨行業企業成為項目合作單位,邀請45位專家成立跨學科、跨領域的助村專家團,共同尋覓鄉愁。
聚焦支撐保障。連續兩年組織創意農業科技成果路演對接會,累計達成合作意向182個,為南京創意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實施三產融合用地政策,結合土地入市、聯營入股等方式,確保休閑農業用地項目能夠落地,截至目前共入庫4批276個項目。
無錫市:聚焦高質量 深化產學研
無錫市大力推進產業振興,持續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構建產學研新格局。以打造農產品加工技術躍升地、未來農業產業孵化池為主線,加快前沿技術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中的應用,已打造農業產業產學研合作平臺42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14個。金農生物、威爾森淀粉、韓宴食品、爸爸糖食品等30多家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在稻米、小麥、肉類加工上取得新突破。
以產業重點工作為突破,打通產學研新脈絡。加快建設“無人化農場”“育秧工廠”“智慧牧場”“數字漁場”“植物工廠”等產業應用場景。部省市共建的無錫農業大數據平臺已正式建成,由市農業農村局和無錫市農業科學院共同打造的特色果品小型機械研產學推用創新融合體產業聯盟正在籌建,鄉村產業發展正向智能化快速邁進。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中,開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經營的超80%。
以機制體制完善為保障,打造產學研新標桿。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六部門,與江南大學、梁溪科技城共建食品科技產業合作專班,今年以來,專班招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8家。市農業農村局與江南大學建立掛職制度,湖濱區與江南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合作共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強化發展合力。
鹽城市:向海發展 打造海洋生物產業集群
鹽城市立足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著力發展壯大海洋生物產業,推動海洋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培育海洋經濟增長極。
做優海洋生物新產業。建設海洋生物產業鏈,應用海洋生物技術培植螺旋藻、海藻酸鈉等海洋藥源生物,發展現代海洋生物藥品、高端保健品、海洋生物化妝品和生物化工制品等,基本形成了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化妝品等產業集聚效應,現有29家海洋生物產業規上企業,年開票銷售突破30億元。
突破關鍵核心新技術。依托鹽城海洋生物產業園和東臺沿海經濟區,建設海洋藥物研發中心、孵化中心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獲批10多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構建海洋休閑新格局。用好用活黃海濕地世界遺產、漁港風光以及海鹽文化等特色資源,發展提升漁港特色小鎮和沿海特色漁村,推進海洋漁業與觀光休閑、生態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集漁港海釣、游艇出海體驗、海上觀日出、趕海撿拾游等于一體的休閑農業。
淮安市:大力強鏈補鏈延鏈 聚力打造產業集群
淮安市聚焦五大產業集群和八條細分全產業鏈,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
打好“特色牌”,推動五大產業集群發展。立足淮安生態底色和產業特色,出臺《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方案、一張全產業鏈圖譜”的模式,促進產業鏈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轉變。
打好“鏈條牌”,打造完備農業全產業鏈。建強產業鏈鏈主,拉長產業鏈條。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16家、年銷售收入達911億元;小龍蝦產業入選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了繁育、養殖、加工、商貿、科普、休閑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86億元;成立淮安大米集團,構建集良種選育、生產基地、加工倉儲、包裝營銷全流程稻米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打好“招引牌”,借助外力興集群。聚焦“鏈主”企業和重點區域,繪制重大項目招引圖譜,建立聯動招商機制,大力開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駐點招商,近年來,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中“精深加工、新業態、高技術”項目比重達70%以上。
打好“融合牌”,推動新業態發展。依托洪澤湖、白馬湖、大運河和傳統村落等資源稟賦,發展生態康養、農業研學、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業態,進一步拓展農村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促進產業鏈建設和新業態發展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泰州市:布局健康農業 提升農業新興產業發展能級
泰州市積極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努力開拓農業新興產業藍海。
前瞻布局新興產業。以獲批開展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為契機,將現代農業融入大健康產業布局;集聚東圣生物、一鳴生物、華恒生物、華熙生物等高端功能性健康食品企業,雀巢健康、鯤魚健康等特醫配方食品研發生產企業,打造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特醫配方食品產業,其中,特醫配方食品研發生產企業數量占全省30%、全國16%,產業規模、獲批產品數均居全國前列。
創新驅動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強化產業科技賦能;將農業科技需求融入大院大所、離岸創新中心、實驗室、研發機構等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技術供需精準對接;組織農業園區、龍頭企業“進高校”活動,推進院所科研力量、飛地先進技術與本土產業需求的有效“嫁接”;以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初始農產品“物盡其用”和農業副產品“變廢為寶”,實現加工效率和產品價值最大化。
做大做強新興產業規模。圍繞產業鍛長板、補短板,一體推進企業培育、項目建設、園區打造。深入實施農業龍頭企業“雙倍增”計劃和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培大育強行動,重點打造泰興黃橋和泰州醫藥高新區兩個新興產業集聚區,全市農業新興產業年產值規模超30億元。
宿遷市:突出精深加工 強化載體建設 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宿遷市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主攻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集群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三個持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持續提高優質農產品產量,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82%;持續調整產業結構,2000畝以上的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實現鄉鎮全覆蓋,花木、河蟹、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規模躋身全國前列;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間安排市級以上財政資金5.6億元支持新(擴)建農產品加工項目,累計撬動近百億元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向農產品加工業。
“三類主體”壯大產業規模。培育農產品初加工主體,鼓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產地初加工和主食加工;培育龍頭企業,全市掛牌創業板、新三板、江蘇股權交易中心的農業企業中加工型企業占80%;培育產業化聯合體,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組建農業產業聯盟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2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8.1萬戶,推動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穩定合作關系。
“三項行動”加快強鏈補鏈延鏈。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行動,先后招引正大“中央廚房”、益和寵品匯、優格生物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實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現有在建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71個,計劃總投資額297億元;實施技改升級和設備更新行動,支持21家精深加工企業,開展總投資額23.7億元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