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年代總能牽起特殊的情分,在不少北京人兒時的記憶中,老字號的味道總能牽動人的味蕾。味道醇厚的三元鮮奶、細膩嫩滑的白玉豆腐、綿軟咸鮮的王致和腐乳……這些北京市民舌尖上的美味,都同屬一個大家族——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追溯歷史,首農食品集團的前身之一——北京農墾一路乘風破浪,與時偕行。新中國成立伊始,作為城郊型墾區的代表,北京農墾就被賦予了示范引領京郊農業乃至全國農業生產的重任。雖經歷多次改革重組,但始終堅持創新發展的道路。2017年12月1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對首農、京糧、二商三家市屬國企實施聯合重組,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重組以來,集團以“食安天下、惠澤萬家”為使命,堅持黨建統領、戰略綱領、文化引領“三位一體”治理模式,瞄準高質量發展“靶心”,以科技、品牌雙輪驅動,逐步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格局。2022年,集團收入突破1800億元大關,利潤邁上50億元臺階,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45位,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成為農墾企業當之無愧的“標兵”。
搶前沿賽道
攻關農業“芯片”
西去北京延慶十余里,幾幢白色建筑坐落于廣闊的苜蓿地間,這里是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種牛基地。整齊排列的牛舍里,一頭頭種公牛或悠閑地吃著飼料,或安逸地坐臥休息,還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據介紹,該中心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奶牛良種繁育及供種基地。
我國的奶牛育種工作始于新中國成立后,彼時,放眼全國,5億人口僅擁有12萬頭奶牛,4家乳品廠。時任國家農墾部長的王震將軍為發展乳業到處奔走,幾乎逢人就講:“要使人民健康,娃娃們長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要多喝牛奶,要大力發展奶牛!”于是,在乳業資源極其緊缺的情況下,北京奶牛中心的前身——北京市種公牛站成立了。
從20世紀80年代建立種公牛站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到90年代建立我國首個奶牛“MOET”育種體系、依托中加項目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再到進入新世紀建立我國首個奶牛基因組選擇平臺、組建國家奶牛胚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奶牛中心始終身體力行,堅持種業自主創新,推動我國奶牛單產從2000年不足3噸達到2020年的8.3噸,核心群單產從7噸提升到12噸,成為我國奶牛群遺傳改良,以及牛群整體水平提高的重要“功臣”。目前,中心依托首農食品集團9萬頭高產奶牛良種資源群體,建立了國內領先、規模最大的優秀種公牛自主培育體系之一,將凍精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至30%,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凍精市場第一品牌。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鴨,是首農食品集團旗下北京金星鴨業有限公司多年不斷選育出的優良品種。早在2008年,金星鴨業就實現了全程質量可追溯,成為中國禽類產品第一個實現可追溯的企業。近年來,金星鴨業與中國農大加強育種合作,在原有“四系填鴨”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升級、優化選育,自主培育了“南口1號”北京鴨烤炙型配套系,成為優質烤鴨的正宗原料。
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業“芯片”的種子是基礎。除奶牛、北京鴨外,集團公司還擁有京系列蛋雞全代次種質資源,三年來累計推廣15億只,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是目前唯一不受國外控制的高產畜禽品種;在種豬培育領域中,集團是唯一擁有北京黑豬種質資源的育種公司,麾下中育種豬公司基于全基因組選擇、分子標記輔助等育種新技術,持續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育配套系2.0,創建了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目前,集團已初步建成覆蓋種類全、產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國內一流畜禽種業。
攻關農業“芯片”,抓源頭、攻難題,更要育模式、搭平臺。為有效聚合科研資源,放大自身在畜禽種業的優勢,集團加大與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的戰略合作,聚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構建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金三角”模式。聯合眾多科研院所和行業優勢單位,牽頭組建北京生物種業創新聯合體,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的“1+N”模式。集團奶牛中心聯合近20家企業和機構成立“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三元食品聯合北京大學等10余家機構成立“乳品健康科技創新聯盟”,構建起協同創新的“聯盟”模式。
在領跑國內畜禽種業賽道的同時,首農食品集團還積極開辟全新賽道。其于2021年底投產建成的“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正顛覆著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據介紹,這里的一期智能連棟溫室是北京市最大、京津冀地區單體最大的蔬菜生產單體連棟溫室。其消化吸收了國際先進技術,將設施設備國產化率提高到80%,比荷蘭純進口溫室建設成本降低了30%,讓更現代、智慧的農業技術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塑品牌文化
老字號掀“國潮”
北京西單更新場的一隅,人頭攢動,“國潮風”的首農老字號聯名文創產品擺放在展覽區,引來眾多年輕人爭相打卡拍照。“90后”市民關先生仔細挑選后,拿起京華茶葉的新款袋泡茶說:“從外觀上還有便捷程度上,這款茶都特別符合我的消費觀。”
這是首農食品集團近年來激發老字號活力的一次品牌跨界嘗試。重組以后,集團持有19個北京老字號,包括13個中華老字號,還持有15個中國馳名商標、24個北京著名商標。集團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確立“安心品質、共享美好”的品牌核心價值,定位母子品牌關系,尤其注重老字號品牌轉型,啟動“保護傳承、創新激活”老字號品牌發展規劃。首農食品人敏銳地意識到,老字號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期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守正創新,不斷嘗試。
“集團近年來抓住新國潮契機,借助品牌集群優勢,不斷挖掘品牌內涵文化。”談及老字號的轉型,首農食品集團品牌有關負責人介紹,集團11家老字號企業出臺一企一策發展規劃,聘請專業機構制定實施《老字號激活報告》,促進老字號企業在品牌推廣、產品創新等方面轉型升級。
在品牌端,首農食品集團瞄準IP(知識產權)概念熱潮,架起與年輕人溝通的橋梁,激發老字號活力。借力“出圈”,與《上新了·故宮》《跨界歌王》《最美中國戲》等熱門綜藝節目跨界攜手,以熱門IP打造老字號新形象。不僅借力,更主動發力打造IP。集團推出“首農美好拾光”老字號品牌集群IP,通過拍攝老字號微電影,在市區商圈舉辦快閃店,在新媒體端結合熱點話題二次創作、傳播等活動,為老字號注入國潮元素,插上時尚的翅膀。
品牌形象抵心間,新產品也直抵消費者的舌尖。王致和公司挖掘營養健康需求,創新研發上市低鹽腐乳,降鹽含量40%;六必居發揮前門博物館前店后廠模式,跨界生產黑芝麻、黑蒜口味冰淇淋,吸引年輕人打卡;清真老字號品牌月盛齋順應消費需求,推出“老湯羊蝎子”等預制菜產品,迅速成為引領行業的爆品……正是瞄準了消費者需求的轉變,老字號品牌才能不斷與時俱進,實現“逆生長”。
打造優質品牌更需營銷抵指尖,首農食品集團積極拓展營銷渠道,在線上線下全力開展市場推廣。在物美、超市發繼續舉辦“首農食品節”的同時,集團各企業全面入駐京東、天貓、盒馬鮮生、美團等主流電商平臺。在以數字化經濟為主導的當下,引導各品牌抓住“直播+”場景化營銷新趨勢,持續創新營銷方式。2022年線上渠道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同比增長10%。
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更高的附加值。根據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22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首農”品牌價值高達831.85億元,名列77位。同時,首農食品集團旗下三元、古船、大紅門也躋身品牌榜,品牌建設已經成為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重服務民生
“一站式”保供給
踏進首農食品集團旗下北京五環順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園區,遠處的冷鏈物流車正裝配整齊,蓄勢待發,滿載著生鮮食品駛向市民的餐桌。這些車輛的濕溫度、位置、行車速度、駕駛員狀態,也都被園區數字化平臺監控室實時掌握。“通過全天候的監控平臺,能夠做到訂單管理、商品溯源,并從多方面保證食品安全。”五環順通總經理秘書張美玉介紹。
走到園區主干道盡頭,是公司銷售事業部,這里承擔著為政府機關、部隊、學校、醫院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安全、優質的全品類食材一站式服務的任務。點開服務端手機小程序,糕點、酒茶、糧油、果蔬等農副產品被清晰分成八個專欄,每個欄目下貨品豐富、價格清晰、操作簡便。與之合作的機關單位客戶,每天只需動動手指,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新鮮食材送貨上門,既解決了對多家供應商的管理難題,又大大降低了食品采購的總成本。
“無論是海鮮時蔬,還是鹽糖味精,只要是廚房里需要的東西,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這里買不到。就算廚師長沒想好今天吃什么,我們的項目經理也能按照客戶平日喜好搭配出一桌營養豐富的飯菜!”五環順通總經理王青林信心滿滿地說。這份信心來源于公司多年來對供應鏈專業領域的探索以及首農食品集團強大的自有產品資源、企業豐富的經銷商品資源和高效的全球采購能力。從多年前聚積60多家企業的“小、散、亂”大雜院到如今以冷鏈物流為核心的新型供應鏈企業,五環順通始終在學習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只為打通百姓餐桌“最后一公里”。
五環順通只是首農食品集團新型供應鏈——“首農大廚房”的核心成員之一。重組以來,首農食品集團立足服務民生,構建覆蓋北京、服務首都的全鏈貫通供應體系,全力打造“首農大廚房”平臺,提供安全、優質的全品類食材一站式服務。在上游,協調貨源,按照整合“自有產品+外部產品”的思路,集聚集團內外、京內京外、國內國外的優質產品;在中游,充分發揮公司倉儲物流優勢,利用數字化調度平臺整合北京周邊12個物流園區和運輸力量,隨時保供市場。在下游,全面對接大型商超、電商渠道、農貿市場、機關食堂等供應鏈下游B端客戶,準確掌握客戶消費需求,通過以銷定產的模式,指導上游基地按需生產、按需供給,提高供給側質量和效率,形成產地端—消費端精準有效鏈接的供應鏈完整閉環,全力保供市民餐桌。
作為承擔首都食品供應服務保障的主渠道、主載體、主力軍,首農食品集團圓滿完成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建黨100周年慶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歷年“全國兩會”、夏冬季奧運會、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論壇、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會議、活動的食品供應服務保障任務,新冠疫情期間,沿環京省際交界處建設3個生活必需品進京中轉站,全力推進應急蔬菜進京貨源組織、物資中轉、物流保障各項工作,確保特殊時期首都市民“菜籃子”供得上、供得好。
集團不僅服務北京,更輻射全國,以新模式服務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期間,用自身種、養、加、銷等全產業鏈優勢,與北京市對口扶貧支援的7個省區近1600家基地、合作社、供應商“結對子”,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29萬人增收致富,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全國消費扶貧典型案例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農墾力量。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首農食品集團不放松、勇探索,爭做新時代墾荒人。首農食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薛剛表示:“我們將持續抓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牢牢把握國企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用改革解難題、以創新促發展,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健康美好生活的現代產業體系。”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