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將其納入強國建設的戰略體系,并明確指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江蘇農墾堅持“農為根本、墾為基因”,始終把胸懷“國之大者”、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頭等大事。2022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36.8億元、利潤總額73.1億元、凈利潤65.1億元,利潤指標連續5年位居全國農墾首位和省屬企業前列。糧食總產連續4年保持25億斤以上,以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產了全省1/30以上的糧食和1/2的稻麥優質良種,相當于江蘇8500萬人一個月的口糧。
01
江蘇農墾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產與保供上的經驗與成效
江蘇農墾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積極履行“糧食安全國家隊、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排頭兵”的職責使命,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深化“藏糧于管”,整合優勢資源、釋放核心勢能,以農墾之舉端穩“江蘇飯碗”,鞏牢“江蘇種子”保供之基,已成為江蘇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一是糧食生產保供能力不斷加強。集團下屬20家種植基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經營耕地125.4萬畝,年產糧食25億斤,年生產銷售7億多斤農作物種子,占全省種子銷售量的40%以上,經營各類糧食129.9萬噸,年稻谷加工量45萬噸,生產大米30萬噸,年食用油加工量15.31萬噸,生產麥芽21.4萬噸。5個現代化規模牧場投產達效后,存欄奶牛將達到2.5萬頭(占全省七分之一),年產鮮奶將超過10萬噸。5個肉雞標準化養殖場,年出欄肉雞超1200萬只。水產集體經營面積2.3萬畝,依托16萬畝生態林,建成規模化苗圃5萬畝。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墾區自有的近100萬畝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90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83萬畝,高標準農田64萬畝。“十四五”期間,每年農機更新投入近1億元,高標準農田投入近1億元。已累計簽訂規模化土地流轉協議面積近200萬畝,遍及全省8個設區市的27個縣(市、區),建成外拓基地32萬畝。墾區農機總動力達81萬千瓦,擁有大型農機具1.84萬臺套,每萬畝農田農機裝備動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綜合種植機械化率達98%。糧食倉儲能力81.01萬噸,烘干能力近4萬噸/日,種子精選能力達3500噸/日,油罐總罐容10萬噸,糧油專用碼頭年吞吐能力74萬噸。
三是農業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墾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6%,綜合種植機械化率98%。公司與江南大學、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等高校及科研機構持續保持科研合作。引進中德示范園、東風井關示范園、豐疆科技示范園,建有江蘇農墾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種源策源地,建有院士工作站2個。近3年水稻單產連續超1250斤,小大麥單產均突破千斤水平。2018年,下屬金太陽糧油被審定為國家菜籽油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全國僅2家),設有省級米糠油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建有麥芽行業第一家省級啤酒麥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余個省級科研平臺。農業板塊年研發經費投入達8600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6%,累計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國際領先”成果鑒定5件、省部級獎勵10余項,獲各類專利和品種權96件。
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擴面增效。認真落實部省要求,積極構建“互聯網+數字化+現代農業服務”新業態,全力打造“農技+農資+農機+農產品+農業金融”為核心的全農服務體系。積極推行墾地合作模式,服務8600余家農業大戶,輻射耕地面積1246萬畝,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截至2022年末,蘇墾農服實現營收25.62億元,其中對外社會服務營收18.55億元,已成為省內最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商。
五是生態綠色低碳發展不斷鞏固。綠色是江蘇農墾的鮮明底色,墾區擁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個,整建制創建93萬畝綠色基地,面積占全省的1/10。共有4500畝有機認證,其中3500畝農田實現歐盟和中國有機“雙認證”。以“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為目標,開展100余萬畝耕地的土壤、灌溉水、農藥殘留、稻麥品質監測工作,形成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關鍵技術體系。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研究與應用,開展面源污染、土壤地力提升、種植業節能減排、農田固碳擴容、養殖尾水處理等工程實施。
02
在國家新一輪糧食千億斤產能提升行動中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新時期、新要求、新使命,江蘇農墾將以農業強國、農業強省、農業強企為目標,著力在實施強核戰略、做強現代農業核心產業、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下功夫謀實效,在確保自身年生產25億斤糧食的基礎上,通過落實優質稻麥新品種更新換代、農業社會化服務走出去等措施,實現帶動全省優質糧食再增20億斤,進一步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
(一)加強糧食生產保供能力建設,力爭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向現代化農業強企邁進中,我們將聚焦“糧食安全國家隊、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排頭兵”的職責使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守耕地“紅線”,攥緊種子“芯片”,開展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確保糧食總產25億斤和周年稻麥產量保持在2400斤/畝以上。積極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不斷擴展“米袋子”、“油罐子”、“面盆子”、“菜籃子”供給能力。在2022年圓滿完成省政府下達的10萬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專項任務的基礎上,2023年又承擔了新一輪12萬畝玉米大豆種植任務。集團上下力爭在夏糧已實現超歷史豐產豐收的基礎上,確保秋糧穩產高產、提質增效。
(二)加強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力爭在推進全省種業振興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科技是核心競爭力,是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永恒動力。江蘇農墾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突出種源農業發展,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認真抓好省種業集團組建和實質性運行,全力推進創新力、影響力、競爭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領軍企業建設,為江蘇種業振興作出更大貢獻。通過委托研發、揭榜掛帥、合作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方式,積極主動打通與鐘山實驗室的機制通道,在研發上花大氣力,爭取在育種上出大成果。著力將江蘇農墾海南南繁科技研發中心建成一個集品種選育、試驗擴繁、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發平臺。
(三)加強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力爭在構筑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現代化是農業效益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江蘇農墾發揮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優勢,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打造了全產業鏈一體化平臺,“農技人員+農機化+智能化”已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我們將積極探索“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江蘇農墾方案,著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從大基地、大糧倉向大工廠、大糧商的產業升級。與央企、地方國企加強合作,推動落實100萬畝拓展基地,依靠規模經營和規模經濟,單位面積產出提升一成以上。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提高生產效能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農業基礎設施強不強,關乎生產效能提升。江蘇農墾把高標準建設百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作為重要抓手,緊緊圍繞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力爭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到90%。以全產業鏈一體化思維優化種植布局,通過調節茬口、優化耕種、控制種源、精準防控等方式,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統籌用好新增耕地指標調劑受益使用機制,多渠道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鞏固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土壤改良與修復、倉儲物流、烘干線建設,不斷提高農業保障能力。
(五)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力爭在助力鄉村振興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推進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是農業強省建設需要回答好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江蘇農墾與省農行聯合打造“農技+農資+農機+農產品+農業金融”的全農服務體系,輻射面積近1500萬畝,成為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又一生力軍,種業輻射面積達2000萬畝。我們將通過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解決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事,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種子覆蓋面積達到4000萬畝,全農服務面積達到2000萬畝。
(六)加強生態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力爭在踐行綠色發展上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農業強省的應有之義。江蘇農墾狠抓綠色低碳生態基地建設,形成從生產、加工到餐桌的全程綠色(有機)生產體系,精心實施好農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加快構建以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厚植農業強企的生態綠色基底。2023年,江蘇農墾落實省領導指示要求,面向全省1500萬大中小學生開展優質主糧進校園活動,率先在師生這一特殊群體和重點對象中提高優質主糧供應比重,確保全省大中小學生能吃上安全優質的放心大米。
來源:《中國農墾》2023年第11期